
一、个人简介
于瑞桓,教授,硕士,1964年生人,1985年工作,工作后先后在山东大学、北京大学继续在职学习和访学。主要研究方向经典文化与传播,讲授的课程有大学写作、传播学、新闻评论、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、红楼梦研究等。
二、著作与教材
1.于瑞桓:《著名文学家幽默趣谈》,泰山出版社,1997年8月。
2.于瑞桓:《海内存知己—中外名人友书鉴赏》,河南人民出版社,1999年4月。
3.于瑞桓:《天涯有芳草——中外名人情书鉴赏》,河南人民出版社,1999年4月。
4.于瑞桓:《交际有方》,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0年5月。
5.于瑞桓:《高考作文规律性失误分析》,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2年2月。
6.于瑞桓:《中华野史》,泰山出版社,2000年1月。
7.于瑞桓:《国学举要·史卷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2年9月。
8.于瑞桓:《传播媒介的演变与当代数字音乐产业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,2013年9月。
9.于瑞桓:《红楼梦白话》,泰山出版社,2017年12月。
10.于瑞桓:《大学写作》,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,2018年1月。
11.于瑞桓:《当代校对实用教程》,中国书籍出版社,2007年6月。
三、论文
1.于瑞桓:《乾嘉朴学的缘起及启蒙意义》(CSSCI),《齐鲁学刊》,2002年4月。
2.于瑞桓:《明末清初新城王氏婚姻简论》(CSSCI),《烟台大学学报》,2002年2月。
3.于瑞桓:《明朝时期的实学思潮与史学的繁荣》(CSSCI),《新华文摘》,2002年10月。
4.于瑞桓:《电视新闻平民化现象的解读》(CSSCI),《东岳论丛》,2007年2月。
5.于瑞桓:《明清实学的启蒙精神对史评类著作的影响》(CSSCI),《理论学刊》,2012年12月。
6.于瑞桓:《简论实学思潮对明清野史的影响》(CSSCI),《东岳论丛》,2002年12月。
7.于瑞桓:《文本的“写作视域”解读与写作》,《河北教育》,2017年1月。
8.于瑞桓:《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及其理学精神》(CSSCI),《山大大学学报》,2002年3月。
9.于瑞桓:《“软件”在互联网时代超越技术范畴的价值研究》,《信息记录材料》2019年2月。
10.于瑞桓:《振奋迷惘失落:五四女性文学论》(CSSCI),《济南大学学报》,1999年12月。
11.于瑞桓:《广播医疗类养生节目价值再现》,《青年记者》,2019年1月。
12.于瑞桓:《谁解清照愁滋味》,《烟台师范大学学报》,2000年12月。
13.于瑞桓:《“硬媒介”与“软媒介”——互联网时代传播软件的智能特质和一组核心概念的提出》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议论文集。
14.于瑞桓:《网络舆论集聚现象的本源探究与把控》,《青年记者》,2020年11月。
15.于瑞桓:《主体间的交互性对信息采写与传播研究》,《采编写》,2019年5月。
16.于瑞桓:《红楼梦中人的命与运——易学视角下的解读》,《线装书局》,2021年1月。
四、作品
齐鲁晚报专栏——红楼百味斋
1.《香菱就是甄英莲》
2.《青春的“盲盒”——寿怡红开夜宴》
3.《矛盾化解与消解的葵花宝典——“红楼”中的家务事》
4.《祸起萧墙内外——晴雯之死与绣春囊》
5.《敢觊觎凤姐:贾瑞是吃错了药还是吃了豹子胆》
6.《浮出历史地表的精魂——黛玉》
7.《“红楼”回目中的识人秘笈》
8.《“红楼”的“年终奖”》
9.《“无责任”肇事者——宝玉》
10.《祸起萧墙内外——晴雯之死与绣春囊》
11.《一个关于“命”与“运”的故事—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》
五、项目
1.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与史学发展:以野史的繁盛为研究主线”。
2.山东省软科学项目:“基于有限电视网络的智慧城市体系研究”。
3.济南市政府横向课题:“济南市政府12345白皮书”。
4.济大教研项目:“视觉传媒背景下的经典文化与大众传播课程改革与探索”。
5.济大教研项目:“广告教学中“理论实践一体化”梯形模块的构建”。
6.济大教研项目:“《大学写作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”。
7.济大教研项目:“从理念更新到方法变革——高校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”。
8.济大教研项目:“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——以《写作概论》为例”。
9.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:“视觉传媒背景下的经典文化与大众传播”。
10.校企合作项目:“最美齐鲁庭院短视频制作”。
六、获奖
1.山东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2004年。
2.山东省历史学会2000-2001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。
3.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2014年。